“虽然我认识江妈妈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她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每次听说她要来我们学校时,我都会把攒着的小秘密都跟她分享。”说这话时,芜湖市弋江区马塘小学三年级学生小龙(化名)眼睛泛着光,满脸笑意。
小龙口中的江妈妈其实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甚至是非亲非故。2021年3月初,在该校启动的“雏鸟驿站”项目仪式上,小龙和志愿者江女士才第一次认识,九个月的爱心陪伴,让身为公益志愿者的江女士成了小龙口中的“江妈妈”。
(资料图)
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的马塘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跟随父母进城务工来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成为城市流动儿童。由于这些流动儿童的家长忙于生计,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边缘人”心态。针对这样的状况,团芜湖市委于2020年12月启动“雏鸟驿站”项目,着手组建成立“城市关爱家庭团”,招募城市爱心家庭,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与流动儿童家庭结对,让更多像小龙这样的城市流动儿童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乐趣。
社工在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倾听他们心声,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今年4月3日,在芜湖市鸠江区官陡街道中江社区,社区联合关工委组织志愿者在中江社区开展主题为“雏鸟驿站、让爱流动”的主题活动,这也是该社区“雏鸟驿站”举办的众多活动之一,参与活动的志愿者给社区6名“流动儿童”过了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集体生日。
社工给孩子们举办集体生日会,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快乐传递爱,融入同辈群体。
活动中,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着笔,画出自己心目中关于精彩夏天的图画,亲手制作出自己心仪的小作品。在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地举手发问,志愿者们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一一详细作答。就这样,一幅幅天真活泼、充满童趣的绘画作品和小工艺品,在孩子们的手笔下诞生了。
在活动最后,场地里灯光渐暗,志愿者端着蛋糕从门口缓缓走进来,全体过生日的儿童欢呼雀跃,所有人戴上生日礼帽,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许愿、切蛋糕并把蛋糕递送到每个参加的儿童和人员手上,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沉甸甸的爱,而正是这让关爱流动儿童的理念通过小小的“雏鸟驿站”传递起来。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未成年人,他们在城市里难以享受与同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流动儿童不得不返回户口登记地生活、上学,最终成为“留守儿童”。
“雏鸟驿站”让爱流动未成年人关爱项目是团芜湖市委在市委平安办、市未保办、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联合市民政局成立的青少年权益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鸠兹平安护航团品牌项目之一。自2020年项目启动孵化至今,共设立三个“雏鸟驿站”站点,为60个困境流动儿童建立个人档案,间接服务马塘小学及南关小学流动儿童950余人次,覆盖延伸服务群体(含两个学校所有流动儿童及家庭,两个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16000余人。项目将关注的对象聚焦流动儿童,注重家校联动,双向沟通,促进孩子们获得父母、家庭的关爱,哪怕只是满足他们“想有个篮球”,“想看一本故事书”,“想去一次公园”等小小的愿望。
就以坐落在马塘小学的“雏鸟驿站”为例,该驿站立足学校,依靠在校教师和公益机构志愿者帮助学生们建立流动儿童管理服务档案,对流动儿童在校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发展、流动出入记录等情况进行动态收集并详细记录,定期与流动儿童监护人或家长进行远程或现场沟通。
社工在流动儿童家庭开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建立流动儿童管理服务档案。
项目自启动以来,特别关注流动儿童中因个人层面及家庭层面造成的朋辈融入困难、有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及家庭亲子关系改善需求的服务对象。例如在驿站活动和后续走访中,社工志愿者发现,8岁的小杨(化名)存在紧张、自卑、恐惧、压抑等情绪,而其主要原因则是母亲出走,家中只有一个轻度智力障碍的姐姐和半身不遂的奶奶在家,父亲长年打零工无暇关注孩子。
根据这一情况,专业的社工志愿者通过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情绪支持,正视及纠正由家庭带来的非理性认知,通过社工多次带领小杨参与社区活动,他最终走出了家门,结识了新的朋友,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与社区里的同龄人建立了联系,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雏鸟驿站”坚持报告反馈孩子们在校情况之余,还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堂、儿童生日会、“一米阳台”种植、参观市博物馆等一系列家长参与的沟通活动,增进家长与流动儿童的情感交流。
社工邀请教育专家给流动儿童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育儿理念,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社工们带孩子们走出家门,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自制”中国龙“,舞出自豪和希望。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很多人将来会成为芜湖这座城市建设者和常住居民。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来自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这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雏鸟驿站’这个项目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也能感受到温暖。”团芜湖市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本网记者 程榕娟 通讯员 龚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