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35名博士,127名硕士,1000多名大学生 望江县小山村频频飞出“金凤凰”
来源:安庆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9-08 15:41:09

“今年我们村又出了35名大学生,其中达一本线的有16人,3人考取全国‘985’院校,5人考取‘211’院校,是历年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一年。”9月1日上午,谈起今年本村学生的高考情况,望江县太慈镇郭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应华喜笑颜开。


(资料图)

郭河村位于太慈镇北端,武昌湖畔,全村辖41个村民小组,1229户,常住人口5000余人,虽然偏僻,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自恢复高考以来,这里共走出35名博士,127名硕士,1000多名大学生。

一个偏远小山村咋能飞出这么多“金凤凰”?这要从郭河村的历史说起。

8月30日,太慈镇关工委捐资助学,助力困难学生圆梦。 通讯员 陈学武 摄

“养女别嫁郭河咀......”这是上世纪在当地流传的谚语,也反映了郭河村的贫穷状况。王应华介绍,郭河村三面临水,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自恢复高考以来,村里的长辈就十分重视教育,为的是让孩子走出这里,贡献社会,改变家庭面貌。

渐渐地,村里逐步兴起了“不比金,不比银,就比家里能出人”“不比楼房比学生、不比财产比希望、不比排场比教养”的风气。王应华说,村民们都以子女全面发展、学习好、素质高为荣,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郭河村不少家长为了供养孩子上学,起早贪黑干活挣钱。孩子们也深知家里的不易,虽然没有什么零花钱,穿的也多是旧衣服旧鞋子,都很少有怨言,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王应华说,他家族30多口人,目前已培养出5名研究生,8名大学生。

46年来,村里各家各户重视学习的劲头从未消减。为了帮助孩子减轻生活负担,有的家长甚至一边在村里务工一边在学校旁照顾孩子生活。

村民张红霞回忆,“2011年,孩子在县城上高中,那时候我在村里务工,每天下午三点后,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骑着摩托车,行驶20多公里的砂石路赶到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帮助孩子做家务,待第二天上午做完早餐,再骑摩托车赶回村里务工。”张红霞说,一次下雨天,她骑的摩托车在路上突然爆胎,无奈之下她硬是推着车走了十几公里赶到县城。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张红霞的孩子已是同济大学研究生,从事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张红霞认为尽管当年很苦很累,但那些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今年30多岁的张枫林说起当初总是感慨万千:初中毕业后,他的父亲因病去世,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他一度想放弃学业辍学打工,在亲朋好友及村委会的劝说与资助下,最终还是完成学业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张枫林已经成为某上市公司的一名高管。今年,他无偿捐助2万元为家乡修路,建设基础设施。“是家乡的父老乡亲成就了我,即使我人飞得再远,心始终都还在家乡。”张枫林说。

50多岁的徐丙节是郭河村的一名乡村教师,年轻时他本可以在城市谋得一份好差事,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娃走出去,他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上,这一坚守就是30年。“我一直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走出这个小山村,而不是摆脱这个小山村。”如今徐丙节桃李满天下,对此他很是自豪。

“郭河村能有今天的成绩,老师们功不可没,特别是那些长期坚守村小学,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是我们全村人的财富。”王应华说,教师节来临之际,郭河村准备举办座谈会,一方面商讨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感恩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老师们。

郭河村历来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浓厚氛围也渐渐感染了周边地区。在太慈镇红庙村,今年学生高考成绩同样喜人。全村高考达二本线以上的有50余人,达一本线20人,其中4人考取全国“985”院校,3人考取“211”院校,创造了红庙村高考历史最好成绩。

为了不让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学,暑假期间,红庙村党总支书记徐政斌忙得不可开交。他四处奔波,主动对接一些企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筹集助学资金,并派村干到各个组,摸排高考学子家庭经济状况,制定“施助”方案,为困难学子减轻经济负担,圆他们大学梦。

“今年考取大学后,一家人为了我的大学学杂费而愁眉苦脸、一筹莫展,想不到村委会将我列为帮扶对象,为我雪中送炭......”已经拿到录取大学通知书的朱文军在领到爱心人士捐助的2000元助学金后很是感激,他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

徐政斌说,近年来村里人才频出,离不开尊师重教风气的盛行。“希望这样的良好学风代代相传下去,促使孩子们奋发图强,为国家多多输送人才。”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田荣 张品旭

标签: 家庭经济 功夫不负有心人 已经成为

猜你喜欢